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法的地方性与地方性的法关于法律地理学的一个(5)

来源:热带地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大河上下的法 中国人习惯于把“长江”、“长城”放在一起说,我们也不妨这样处理。因此,讨论了长城内外的法,让我们接着讨论大河上下的法。

三、大河上下的法

中国人习惯于把“长江”、“长城”放在一起说,我们也不妨这样处理。因此,讨论了长城内外的法,让我们接着讨论大河上下的法。就像“长城内外”一样,“大河上下”也是一个地理概念。“长城内外”大致是关于南北的划分,“大河上下”基本上是关于东西的划分:大河的上游是西,大河的下游是东。那么,大河上下的法,有什么样的地理特征呢?

先看长江。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地形、地貌。长江流经的区域,包括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主要是藏区。藏区的法律是什么样子呢?有学者告诉我们,“在广大藏族聚居地,藏传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厚,佛教戒律成为人们世代沿袭的行为准则。佛法原本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藏传佛教遵行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的‘人间佛教’思想,要求佛教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身,广修自摄,六度以利乐众生。在藏民族全民信教的历史背景下,‘五戒’、‘十善’几乎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从总体上看,“藏族习惯法是宗教教义的世俗化表述,在许多方面融入了更多的情、理因素,与现行国家制定法相比较,存在诸多冲突,主要体现在刑事制裁方面”。[12]这就是藏区法律的基本状况。从理论上说,国家制定法应当有效地适用于藏区。国家可以在藏区强制地适用所有的国家制定法,也可以强制性地排斥所有的藏族习惯法的适用。但是,在事实上,国家并没有这样做。即使是“坚硬”的“刑事制裁”方面的法律,都会在藏区变通执行。至于藏族习惯法的规则与逻辑,当然会得到更多的遵循。

这就是说,藏区的法,实为国家制定法与藏族习惯法的复合体。而且,在普通藏民的日常生活中,本民族的习惯法还会更多地充当藏民的行为规范——触犯刑法的人,无论在哪里,毕竟都是少数人或极少数的人。这就是“大河上头”或“大河上游”的法律状况:国家制定法主要充当了法律的表层,法律的内核主要是由习惯法来填充的。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可以验证这一点。我在成都生活、工作过很多年。成都平原往西是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与成都平原的交汇处。我曾经好几次在都江堰附近观看西边的山,那是一些崇山峻岭,现在因为通公路了,当然可以顺利地开车进去。遥想19世纪以前,在公路没有开通之前,要想进入藏区,那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一些很小的骡马道可以供人出入。汉族地区的人很少、也很难进去藏区,藏区的人也很难出来。虽然也会有一些通商活动,比如把盐从汉地运到藏地,再把藏地的毛皮运出来。可以想象,除了这些商人之外,两个区域之间的大多数居民在日常生活方面基本上是隔绝的。地理上的隔绝导致了法律的分野:大河源头的法不同于大河中游或下游的法。

台湾地区的“中央研究院”有个人类学学者叫王明珂,他是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他写过一本书叫作《羌在汉藏之间》。[注]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这本书是对羌、汉、藏三种文化的一个阐释。书的名字起很很好,书名就包含了三个民族。然而,更加讨巧的是,在地理分布上,羌族确实也分布在汉族与藏族之间。汉族在东侧,藏族在西侧,在汉族和藏族之间,就生活着羌族人。他们既跟藏族人接近,也跟汉族人接近,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民族。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王明珂曾经写道:“这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平原相接的地方,在地理上呈现一‘皱折’带。它的东面是海拔约五百米的成都平原,西边是海拔三千六百米以上的高原。而这‘皱折’地带本身则是一道道南北向的高山纵谷,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江河流经其间。山巅常在海拔四千五至五千米,溪河流经的谷底则约在海拔一千五百至两千米之间。这是亿万年前青藏高原抬升并向东挤压造成的地理现象。羌族的家园便在此‘皱折’带的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以及东边湔江流域的北川、平武。”[13](P5-6)

关于汉族与藏族之间的羌族,俞荣根教授还主编过一本书叫《羌族习惯法》,专门论述羌族的习惯法。[注]俞荣根主编:《羌族习惯法》,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羌族习惯法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理特性的法。陈金全教授还主编过一本书叫《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注]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这些论著都有一个确定无疑的地理背景:那就是汉地与藏地之间的地理区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大河上下”之上游,其实也可以分成三个法律区域:藏地的法,羌地的法,汉地的法。三个地区的法当然有共性,譬如,都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法,但是,三地之间的法必然有差异。在三地之间,法的差异似乎体现为民族之间的差异,其实更体现为地理上的差异。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民族的差异也受制于地理上的差异,地理决定了人的生活环境。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网址: http://www.rddlzz.cn/qikandaodu/2021/0427/674.html



上一篇:外包装上一行字侵了地理商标权
下一篇:后政坛地理

热带地理投稿 | 热带地理编辑部| 热带地理版面费 | 热带地理论文发表 | 热带地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热带地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