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带地理》栏目设置[09/30]
- · 《热带地理》数据库收录[09/30]
- · 《热带地理》收稿方向[09/30]
- · 《热带地理》投稿方式[09/30]
- · 《热带地理》征稿要求[09/30]
- · 《热带地理》刊物宗旨[09/30]
让忧郁的热带照亮南国闲愁文化批评随笔之三(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但问题是,根据列维-斯特劳斯本人提供的论据,Nambikwara种族当时已经臣服了“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力行动”为起点的部落秩序,他们的社会阴谋和权力仪
但问题是,根据列维-斯特劳斯本人提供的论据,Nambikwara种族当时已经臣服了“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力行动”为起点的部落秩序,他们的社会阴谋和权力仪式与这位人类学家追溯中的情感是鲜明对立的,并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样天性纯真、烂漫无邪。此外,上述事实也意味着书写或写作已然是该种族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从这位人类学家对其进行文化考察的那一时刻开始的。所以,德里达的分析是足够精辟的,他指出,是写作的“暴力”存在于所有社会话语的起始处;而且事实上它正标志了“作为不道德起源的道德起源”,或“伦理学的非伦理开端”。
列维-斯特劳斯把文字的诞生视为推动奴役的工具,在他看来,书写或写作通过行使压迫者的权力而殖民性地开发原始心灵。而德里达却认为,这种追忆昔日纯朴的主题不过是一种浪漫的幻想,是卢梭式的神秘起源论的最后返照。德里达指出,被卢梭等同于纯朴的、无媒介的言语,被列维-斯特劳斯等同于种族意识之晨的所谓“自然”,说到底无非是对于在场的怀乡病式的神秘感念,从而忽略了一切社会存在的自我异化(self-alienating)的本性。
Il n'y a pas de hors-texte——这是德里达的一句名言,可译为“文本之外无它物”。但人毕竟不是文本,如果说列维-斯特劳斯把写作视为历史之恶是走得有点太远的话,德里达全然没有人文关怀和人心烛照的文本解构策略也同样是走得有点太远。相比之下,列维-斯特劳斯同时代的批评家看得可能更准确。他们这样理解这位人类学家思想中存在的悖论:“他拒绝进步,但任何人都不能比他更公平地对待我们文化的进步”;而且他们更看到了他心目中的人的形象:“这部著作的读者,会首先发现人。说到底,这不正是他在寻找的东西吗?”德里达说得对,无论是卢梭还是列维-斯特劳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特质,就是文化乡愁;但我想对解构提出质疑的是,难道乡愁是没有价值的吗?也许正是这种乡愁,这种怀念与感激,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前逻辑的真与美,赋予了不可轻易消解的诗与思。因此,在纪念列维-斯特劳斯诞辰百年的时候,我想到了他那部堪称不朽的代表作在汉语中的两种译法,一是“忧郁的热带”,一是“南国闲愁”。我觉得这两种译法都很不错,一是结构的译法,一是解构的译法;并且前者有时就像闪电一般,照亮了后者的意义。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文学院院长,评论家)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网址: http://www.rddlzz.cn/qikandaodu/2021/0412/641.html
上一篇:放牧心灵的森林外一篇
下一篇:大气主题的分学段学习进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