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云南汉语的历史地理分布及相关问题试探(6)

来源:热带地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清代的“改土归流”与明代不同,清代变明代的“屯田制”和“庄田制”为“私田制”,汉族大量移居边地,进一步改变了边地的民族结构,扩大了汉语的

清代的“改土归流”与明代不同,清代变明代的“屯田制”和“庄田制”为“私田制”,汉族大量移居边地,进一步改变了边地的民族结构,扩大了汉语的交际范围。明代是屯军镇戍,集团移驻,世袭首领在各地拥有大量庄田,土地为世袭首领和田庄主所有,汉民多依附首领土地,人固其地,不能随意迁徙。清代废除明代所遗屯戍田和庄田为私田,规定“凡过去耕种庄田的汉、白、彝族农奴,交出一定的地价之后,便获得土地的私有权,自身也就成了自由农民,直接对官府负担田赋和徭役”,[2](P171)明代以来落籍云南的汉族由此变为自由身。清代改土归流的同时,让“汉族移民随即迁入,他们也应在各营讯、哨卡从事农业生产”,[18](P169)鉴于历经明代屯田以来,坝区和交通要道已被汉族占据且人口膨胀,故清代汉族以自身的文化和技术优势大量向边地迁移,购置边地夷民土地而落籍。据《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二十年(1757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原边地各土司庄园土地“有典出十分之七八者,有典出十分之三四者,夷人无田可耕”,以致永北(今华坪)傈僳族提出“驱逐汉民地主,夺回夷人土地”的暴动反抗,汉族移入边地的人数和规模由此可见一斑。清代移民“随改土归流的进行,向云南东北、西北和南部的山区推进”,[18](P170)据统计,至清嘉庆、道光之际,移入云南开化、临安、元江、广南、普洱、景东、镇沅、丽江、昭通等边地的汉族人口总计约230万,丽江、普洱等多数边地移民人口超过土著,过去元代汉人住城市,明代主要住在坝区,至清代这些靠内的地区已难以容纳且人口膨胀,故清代则山险荒僻之处多有汉人居住,且边境莫不有汉人踪迹,至此,云南基本上整体汇入了汉文化的发展主流,汉语自然也就随着汉民族向边地的迁移而不断向边地扩散,汉语从此成为云南区域内的共同语。

清代的移民以内源式移民为主,外源式移民为辅,这保证了云南官话的延续性和一致性。据研究,清初绿营兵从外地募兵进入云南比较有限,连家属算在内不超15万,移入边地的外省流民共约45万,[18](P170)以黔、川、湖广、赣、浙等籍为主,如广西州(今泸西)接纳湖广和黔民,普洱府多四川人等,合计外籍移民占不到移民总人数22%,加之移入的黔川楚籍移民,其语言本就属西南官话,其他外省移民较少,故对明代业已形成的云南官话影响不大,即便有少量粤赣籍移民进入,也很快被云南官话所同化,如广南的杨柳树“客家话”,除称呼外语音已与云南官话趋同。云南在清代近80%的边地移民是滇域的内源式移民,因随明至清的发展,云南并未发生波及全省的大战争和严重天灾,故明代屯兵以来的坝区和交通沿线的人口饱和且膨胀,故随着清代改土归流的深入推行和对移民政策的放松,大批汉族便移入边地,如滇西的临沧地区在雍正年间就有楚雄、石屏人迁入,据《元江府志》(卷九)记载,滇西南的元江、普洱两府系收黔、安、建水、石屏、新兴及川、广流寓入籍,滇南地区的“汉族也多在清代中后期迁入”,[23](P46)移民主要来自石屏、通海、墨江、元阳等,滇东北昭通的移民主要来自曲靖和陆良等,甚至清廷设置的营讯、哨卡以及派镇各地的官兵也都基本是在云南就地招募。因此,清代的移民主要是内源式移民,少量的外省移民也多以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籍为主,故云南官话在清代一直延续着明代的语源和特点,这在清代边地移民的背景下,从源头上保证了云南官话系统的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

(三)民国至今江外边地移民与汉语的推广普及

民国时期,云南军都督府为强化对边地的控制,在李根源等人的建议和推行下,对清代于滇西澜沧江以西的江外六版纳、怒江一带尚保留土司制度的地区进行“改土归流”,通过积极开办学校,构筑打通邮道,传播汉文化,为扩散汉语在边地的影响提供了空间。

20世纪中前期,国民政府采取强制激进和怀柔融合两种不同的差异性措施,对边地土司进行改土归流。怒江上游和独龙江地区时称怒俅,清末民初,高黎贡山西部发生英军入侵片马的事件,1912年李根源受命经营怒江,他随即把怒江分为知子罗、上帕、菖蒲桶三个殖边公署,并“以兵威迫令改土”,[24](P491)以致有“少量汉人因仕宦、戍守陆续进入怒江”,[23](P49)同时协调分化当地土司,争取民心,以致政局日渐稳定,针对怒江的设流用的是强制激进措施。澜沧江以西的怒江下游、德宏、西双版纳一带实施怀柔融合政策,即“不遽设县治,改行土流”,兴教育,抚土民,以达到“举内政而敷布之,不必改土司之名,而已举郡县之制”的效果。[24](P491)德宏边地和怒江中下游由李根源负责,西双版纳由柯树勋协调,他们在地方兴办学校,鼓励汉夷通婚,“无论汉民夷族,均需平等看待”,[25](P491)民国政府为强化沟通融合,“在车里、怒江等地修筑交通,沟通边疆与内地往来”,[26](P56)开通保山至怒江的邮路,在西双版纳的车里和倚邦等地增设邮局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汉文化的传播。民国对云南边地的“改土归流”是明清“消除土司制度”政策的延续,并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但因内存纷争外有侵略的国内外环境局限,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进行得并不彻底,为共同的利益,土流相依,以致“最终形成土流并治的局面”。[26](P57)民国改土归流的目的是稳定对边疆的统治,明清以来一直实行“迁汉填夷地”的政策暂居其次,故当时汉族移民边地的数量有限,也正因如此当局才鼓励边地汉夷通婚。民国改土归流的政策虽然执行得并不彻底,但其削弱了土司的影响力,“为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根除土司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6](P58)特别是民国当局在边地开办学校,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少数民族入校学习,组织夷民赴昆参观,开其眼界以渐进文明,设置邮政并开通邮路,以加强与内地的沟通联系等,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从客观上宣传了汉文化,无形中促进了汉语在边地的扩散与影响。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网址: http://www.rddlzz.cn/qikandaodu/2021/0518/754.html



上一篇:从中英文谚语不同喻体意象看文化异同
下一篇:没有了

热带地理投稿 | 热带地理编辑部| 热带地理版面费 | 热带地理论文发表 | 热带地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热带地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