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江苏通泰地区文化史略及其与方言特征的关系(2)

来源:热带地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通泰地区交通地理与方言统一特征 通泰地区长期稳定保持两个辖区的行政建置,语言发展应在此基础上逐渐“离散”发展,内部差异越来越大,何以

二、通泰地区交通地理与方言统一特征

通泰地区长期稳定保持两个辖区的行政建置,语言发展应在此基础上逐渐“离散”发展,内部差异越来越大,何以该地区方言音韵结构具有很大一致性,并形成了“古全浊声母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入声分阴阳,声调阴低阳高”等对内一致、对外排他的区域特征,其向心力来源何处?

我们认为盐运经济是主要原因。宋代,两淮共有25个盐场,通泰地区有15个。通州(南通)设丰利监,辖盐场7座;泰州设海陵监,辖盐场8座。《宋史·食货志》:“隆兴元年以来,泰州海陵一监,支盐30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4]34通泰地区盐场数量及盐业产量均居两淮前列。

明清时期,两淮共有30个盐场,在扬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统一管辖。30个盐场由南向北分为上、中、下各十个场,设通州、泰州、淮安三个分司管理。通泰地区盐场数量占两淮总数的三分之二。泰州分司辖富安场、安丰场、何垛场、梁垛场、东台场、栟茶场、角斜场、丁溪场、草堰场、小海场;通州分司辖丰利场、马塘场、掘港场、石港场、西亭场、金沙场、余西场、余中场、余东场、吕四场。随着海水东退,土壤盐质减少变为耕地,部分盐场也不再产盐而逐渐变为城镇。现今如东的栟茶镇、角斜镇、马塘镇、掘港镇等原先均为盐场。可以说,通泰地区主要的县市都是在盐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在枢纽位置的逐渐变为中心城镇。

在陆地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水运交通是首要选择。为了便于淮盐运输到扬州分销,通泰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盐运水道,各地方志中均有“官河”“市河”“漕河”的记载。清代两淮运盐河道较大的有六条,其中淮南有五条,四条流经通泰地区各盐场[注]盐法志.建制门四·河渠。:

两淮运盐河道大者有六……曰漕盐运河,则自淮安经宝应、高邮、历扬州而至仪征入江者也。曰上河,则自扬州湾头分支入闸,东经泰州,历如皋而抵通州者也。曰下河,则自高宝以东,泰州以北,兴化、盐城境内陂湖之所汇也。上河分流由如皋南折而东达通州九场,则曰通州串场河。下河分流由泰州、海安、徐家壩起,历富安等十一场至阜宁、射阳湖出海,则曰泰州串场河。

以运盐河道为主要通道,自然河流包括人工运河等作为必要补充,形成较为完善的盐运交通系统。《光绪泰兴县志·区域志五·河渠》载,泰兴县内有名字的河流即有“白眉河”“王北河”“丁桥河”“长流河”“老龙河”“孟家溪”等,其中“老龙河”在泰兴境内的水道,弯曲绵延达八九十里,其余支流不可胜数。通泰地区其他县市与此类似。交叉勾连的水道,既满足了当地农业灌溉需要,水运贸易亦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发展,位于水道枢纽处的村庄如姜堰、曲塘、白米、丁堰、白蒲、平潮等地逐渐成为大镇。

运盐河与自然水道相互补充,成为通泰地区重要的盐运交通道路。虽然水道众多,但人流、物流的走向一致,汇聚扬州。在京杭大运河航道衰落之前,淮盐的兴盛、盐场的发展促进了通泰地区城镇的繁荣,而运盐河及密布的水运网络,则如动态的血脉,使通泰地区密切联结为以扬州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区,保持了其内部紧密联系,在“小异”的基础上保持“大同”,形成同一的音韵结构。

三、通泰地区移民与方言过渡特征

江淮之间,历来是北人南迁的重要中转地和落脚点。通泰地区位于江淮东部,移民情况如何,对语言面貌是否产生影响?我们结合通泰地区方志所载建置、人口情况,来考察通泰地区的移民情况,通过语言事实讨论不同时期移民对语言的影响。

西晋覆灭,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永嘉南迁”。为了安置移民,政府设置了大量侨郡、侨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新设郡县的多寡来判断通泰地区移民数量的多少。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分广陵界置海陵郡,隶徐州,宋齐梁陈因之,隶南兖州”[4],户三千六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领属建陵(今姜堰北)、宁海(治今海安,一说如皋西南)、如皋、临江(治今石庄)、蒲涛(一说治今白蒲)等五县[6]。通泰地区在义熙年间分郡置县,人口二万余人,应该形成了早期的“泰如方言”。这一时期,南通地区还是海中沙洲,尚未成陆,方言形成与此次北人南下关系不大,这也是造成南通方言与通泰其他地区方言不同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网址: http://www.rddlzz.cn/qikandaodu/2021/0512/724.html



上一篇:重庆地理环境与重庆方言词
下一篇:热带园林种木质藤本植物叶性状与环境适应能力

热带地理投稿 | 热带地理编辑部| 热带地理版面费 | 热带地理论文发表 | 热带地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热带地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