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谈黎医黎药在热带骨伤科学临床中的应用价值(3)

来源:热带地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黎医黎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但是目前大部分黎医临床治病还处于较原始阶段,对黎药的药理学研究工作开展还远远不够,对黎医黎药的发掘整理继承

黎医黎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但是目前大部分黎医临床治病还处于较原始阶段,对黎药的药理学研究工作开展还远远不够,对黎医黎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要尽快尽多走访黎族民间黎医,搜集整理黎医黎药经验,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以口头相传的黎医黎药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对黎医黎药进行科学整理、研究论证。应尽快科学发掘,整理提高以黎族医药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医药学经验,通过发掘整理探讨研究黎医黎药在热带骨伤科学临床中的实用价值,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承、创新、弘扬黎医黎药文化,逐步创立具有热带地区流行病学、临床病学、中药学特色的热带骨伤科学理论体系,更好地为热带地区骨伤科患者服务。

[1] 陈珍莉,严经敏,陈海莉,等.海南省气候变化对香蕉生产的影响[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6):49-56.

[2] 何大章.论海南岛热带气候[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2):114-122.

[3] 董丽萍,林仕栋,苏洁敏,等.海南省黎医药资源初步调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12-14.

[4] 何大章.海南岛热带气候问题与森林保护[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21-28.

[5] 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民国儋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42.

[6] 邱初之.环境高温与热损伤[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57-566.

[7] 张双强,裴晓华,张艳冉,等.疮疡外治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52-1256.

[8] 周安,朱永康.中医外科疮疡初探[J].陕西中医,2014,35(12):1659-1661.

[9] 李满意,娄玉钤.湿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3):71-80.

[10] 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1-54.

[11] 钟捷东.黎族常用草药图本[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61.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65-967.

[13]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黄健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闫兆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热带位于赤道南北纬23°26′之间,该地带年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高,变幅小。海南岛位于该区域,全年气候多温热,气温年变幅小,年平均气温在22 ℃以上。近30年来海南气温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亦有上升之趋势。其中1月份气温倾向率最大达0.05 ℃/年,5,7,9月最小达0.01 ℃/年[1]。冬春季较干旱,夏秋季多雨[2],一年中光照时间为1 750~2 650 h,光照率可达到50%~60%,整体环境以高温高湿为主。因此火(热)、湿邪气盛行,常好发骨与关节、脊柱等疾病,外伤伤口易感染难愈合,形成了热带骨伤科疾病的特征。闫兆东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研究,总结出海南骨伤科疾病具有高温、高湿、多菌、易敏的特点,提出了热带骨伤科学的理论概念。本文试图探讨黎医黎药对热带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创立热带骨伤科学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1黎族医药的历史概况海南岛上世居少数民族黎族,有三千多年居住历史,他们经过多年的生存实践探索,采集当地的各类草药,用其防病治病,形成了具有典型的本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对本民族常见病,多发病有着显著疗效[3]。黎族地区居民常常通过辨认植物的形态,于山林田边等处采摘草药治病,药物多以鲜品入药。在黎族中几乎是全民皆医,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识别和利用草药的知识,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疾病,就要求助于黎医。德高望重的女性黎医被尊称为“妣雅”,男性黎医被尊称为“帊雅”(黎语药王的意思)。由于黎医在黎族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整个部族的繁衍与发展的责任,因此在部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倍受族人的尊重与爱戴。黎医是族群中精选出来最优秀的人,凭记忆把医术和医药继承下来,并自身发展后世代传承。黎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环境恶劣,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瘴疠之乡”。然而黎族人民就是在这恶疾肆虐,被世人称之为“瘴疠之地”的热带深山丛林中成功地繁衍生息至今,造就了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民族,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健康、最长寿的群体之一,堪称为一种神奇。这个神奇之根本源于这个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在与环境、疾病、伤痛进行抗争的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由他们创造的独特文明——黎族医药。由于黎族地区缺乏本民族文字,并且生活地区相对封闭,因此黎族传统医药很少被外界认知,关于黎医黎药的文献研究较少,黎医黎药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论认识、诊断用药都没有被系统整理记载。2热带自然环境与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特点2.1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海南岛地处的热带地区年总辐射量一般可达到6.03×107~5.86×107J/cm2,热量高,年平均温度约23~25 ℃,年总降雨量约为1 200~1 400 mm[4],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早在宋朝,赵汝适在《诸番志》中对海南的气候就有记载:“琼州,在黎母山之东北……濒海少山,秋霖春旱,夏不极热、冬不甚寒。”可见当时赵汝适就认识到海南气候较潮湿。而著名文学家苏轼对海南气候的记载更是详尽[5],其曰:“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九月二十七日秋霖雨不止,顾视帷帐,有白蚁升余,皆已腐烂,感叹不已。”“黎境山岭崎岖,树木蓊翳,少见阳光,气候多雨,谚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即指此也,地多阴雨,则毒疠之气业聚,病菌潜滋……”可见黎族的历史聚居地环境之恶劣。环境温度>35 ℃,或是气温>30 ℃,室外相对湿度>80%,或是辐射强度>4.184 J/cm2就可以定义为高温高湿环境[6],而海南岛每年大部分时间就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温高湿环境下创伤的临床特点海南岛地处高温高湿环境,因此六淫致病当以火、湿邪为主,而对于跌扑损伤、利器致伤,进一步成痈成脓,六淫之邪常伴毒邪一同致病,其中火毒之邪较常见。早在明清年代已经有高温高湿环境对创面影响的记载,明《外科启玄·明疮疡标本属性》[7]曰:“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清《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故跌扑损伤染毒,火毒热邪趁机从伤口入侵气血筋脉,聚于局部,热盛肉腐,血肉腐败,积聚化脓,脓疡溃破,流注走串[8]。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滞气机。湿性重浊粘滞。外力致伤机体,湿邪入侵,沉重附着于局部,常见患处肿胀,若伤于关节,则见关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若外力致伤肌肤,湿毒之邪入侵筋骨血脉,阻滞气机,聚湿生浊,气不行则湿不化,邪毒湿浊滞于肌肤,郁结不散,湿郁化热,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热盛肉腐成脓,甚者筋伤骨坏,血脉浸淫。可见高温高湿环境是创伤易发生感染与疮疡形成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环境下骨病的临床特点在祖国医学书籍中,高温高湿环境对骨病的影响早有记载,《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黄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初之气,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明确指出湿热邪气是痹症形成的主要原因。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说:“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丹溪心法治要》曰:“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症因脉治·痹症论》[9]曰:“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儒门事亲·痹论》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指出湿邪致痹包含内因及外因两方面。而久居高热之地,素体阳气偏胜,体内蕴热,加之外感湿邪,湿郁化热,故可出现湿热痹症状。因此《金匮翼·热痹》曰:“热痹者,闭热于内也。”在海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高高温高湿环境下临床外治法的并发症外治法在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敷贴、搽擦、熏洗湿敷、热熨,其中药膏敷贴、膏药敷贴、药酒药油搽擦、熨药等方法,都要接触皮肤进行治疗[10]。笔者发现在海南,经上述外治法治疗的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接触性皮炎发生率较高,这与海南高温高湿环境是分不开的。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毛孔张开,排汗增加,皮肤在药物包裹下,通透性差,药物在內湿外热的环境中易潮热霉变,皮肤呈高敏感性,常出现瘙痒过敏。3黎医黎药治疗热带骨伤科疾病的应用价值黎医也是通过望、闻、问、切脉来诊断疾病,其中望面色、目诊、舌诊、耳诊、甲诊、尿诊较为常用,例如尿诊是把尿液倒入干净瓷碗中,并迅速搅拌,观察尿液出现的泡沫、气味、沉淀物等。诊断以内外、上下、前后统一诊断,女性诊脉先诊右手脉再诊左手脉,男性反之。黎医认为,人体器官分布于人的双手手指尖,例如脾于左手指尖脉诊,肝胆于右手指尖脉诊。黎医医学理论比较简单,有些与传统中医学相通,认为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黎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内治及外治两大类。内治法主要就是草药的煎煮入药内服;外治法包括火针法、外敷法、药物熏蒸、药物熏洗、佩药、药熨法等。火针法即是使用钢线一端磨尖,用火烤红,后蘸蓖麻油烧热,等火熄灭迅速点刺在治疗部位上,常用于痛症。药物熏蒸是通过药物煮热时的蒸汽熏蒸,而熏洗是药物熬煮后,等待温度合适时用来淋浴患处,起到活血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外敷法是将几种新鲜草药混合捣烂,直接敷在患处。而佩药法常用于防病治病。黎医常用黎药150余种。《崖州志》曾记载黎族居民对当地草药的形态、性味、功效有一定的描述与认识,对于毒蛇咬伤、接骨、跌打损伤、痹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地黎医常使用龙血树叶、皮捣烂,加入连线草等,外敷于患处止血,对于很多外伤肿胀的病人,有时还将龙血树煮水熏蒸或熏洗,达到消肿止痛目的。龙血树(黎族名坊亥)是百合科龙血树属龙血树全株,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抗过敏等功效。在黎族五指山杞方言地区,对于跌打损伤,利器伤,当地居民常将野扇花的叶茎捣烂外敷于患处并给予加压包扎止血,也常用于肢体肿胀处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在昌江东方等地,对于外伤出血患者,当地黎医则选用飞龙掌血(黎族名雅壶焘)[11]煮水加童便服用,可达到止血功效。飞龙掌血是芸香科飞龙掌血属飞龙掌血的根皮,能散瘀止血、消肿解毒、祛风止痛[12]。在黎族地区,黎医还常常使用鸡矢藤(黎族名雅造步)外敷创口,他们认为当地天气炎热,湿热毒邪常从创口侵入体内,致创口易感染流脓,因此常使用鸡矢藤外敷创口达到清热解毒止痛的功效。黎医治疗骨折,影像学表现骨痂生长早,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海南四大南药之一的巴戟天(黎族名麦雅能),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肾虚阳痿、小腹冷痛等。黎医还使用巴戟天、牛大力、千斤拔、松筋藤(海南青牛胆)等药物煮水内服治疗腰腿痛。黎族居民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泡制的牛大力酒,他们认为常喝牛大力酒可防治各种风湿痹痛。千斤拔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13],广泛分布于海南中西部,能祛风除湿、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治疗湿热痹症。黎医黎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但是目前大部分黎医临床治病还处于较原始阶段,对黎药的药理学研究工作开展还远远不够,对黎医黎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要尽快尽多走访黎族民间黎医,搜集整理黎医黎药经验,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以口头相传的黎医黎药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对黎医黎药进行科学整理、研究论证。应尽快科学发掘,整理提高以黎族医药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医药学经验,通过发掘整理探讨研究黎医黎药在热带骨伤科学临床中的实用价值,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承、创新、弘扬黎医黎药文化,逐步创立具有热带地区流行病学、临床病学、中药学特色的热带骨伤科学理论体系,更好地为热带地区骨伤科患者服务。参考文献[1] 陈珍莉,严经敏,陈海莉,等.海南省气候变化对香蕉生产的影响[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6):49-56.[2] 何大章.论海南岛热带气候[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2):114-122.[3] 董丽萍,林仕栋,苏洁敏,等.海南省黎医药资源初步调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12-14.[4] 何大章.海南岛热带气候问题与森林保护[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21-28.[5] 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民国儋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42.[6] 邱初之.环境高温与热损伤[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57-566.[7] 张双强,裴晓华,张艳冉,等.疮疡外治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52-1256.[8] 周安,朱永康.中医外科疮疡初探[J].陕西中医,2014,35(12):1659-1661.[9] 李满意,娄玉钤.湿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3):71-80.[10] 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1-54.[11] 钟捷东.黎族常用草药图本[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61.[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65-967.[13]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黄健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闫兆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网址: http://www.rddlzz.cn/qikandaodu/2020/1018/367.html



上一篇:热带地区ICU医务人员口罩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下一篇:跟腱断裂运动热带来的“流行病”——访南京鼓

热带地理投稿 | 热带地理编辑部| 热带地理版面费 | 热带地理论文发表 | 热带地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热带地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